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

年輕人追求的認同感



很多朋友尤其藍絲都不明白為何年輕人出來破壞香港,其實年輕人都是追求一份被認同感,記得小時候在球場踢波,有幾個大哥哥上來給我們香煙,叫我們試試,起初大家都不敢嘗試,但被恥笑沒有膽量,結果有一位朋友吸了一口,跟著其他的朋友都試了,我堅決拒絕,竟被友人嘲笑,笑我沒有膽量,我很不開心,感覺被排擠,現在回想當天,自己不開心,是因為失去認同感,再回看今天,當社會賢達、學者都說著暴政暴警,老師說著違法達義,甚至父母都咒罵黑警死全家,朋友同學都上街堵路燒鋪,年輕人身處其中,可以怎樣選擇?我想,不少年輕人為了擺脫疏離感,為了一份認同,自然說服自己去「破壞救港」,看看歷年社運,年輕人都是運動的核心分子,因為他們都是單純,容易為一份認同感而被導向,而今日香港最悲哀的是,原本負責引導年輕人獨立思考的老師及父母們,都把他們導向至激進破壞的方向,所以香港最終的悲慘結局,責任最大的,不是這群年輕人,而是在背後支持他們的成年人。

說回我當初為何寧願被疏離都拒絕吸煙,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怕父母責罵,亦不是自己面對著什麼道德家鎖,畢竟我還是一個無知的年輕人,當年一包香煙的價格已不便宜,我只覺得沒理由以數十塊去買一份認同感,完全不乎合成本效益,我拒絕吸煙,都只是出於香港人的其中一種劣根性「吝嗇」而已,一樣的膚淺啊!

沒有留言: